首页  > 经典回顾

昆仑山为何叫“昆仑”?商周古字或揭开谜团

不过,也有古人不认为昆字下部为“人”,而将之视为神鸟的两足或两翼,连着上部的太阳,就是神鸟载着太阳飞行。由于太阳是圆形的,说是飞行实是滚动,因此昆字本义为“滚动”,古音为“gun”。给衣服缘边的叫绲边,机器上能转动的圆柱形机件叫辊,圆柱形木条叫木棍等,都反映出昆字本义的确可能是“滚动”。

但昆字本义无论是“滚动”,还是“两人或众人在烈日之下”,都与“山”无关。如果意为“众人聚集在烈日之下”,反而带有上古王朝之都的形象。

甲骨文中的仑字

甲骨文中的仑字,由“亼”(ji)与“册”组成,其中“亼”本义或是屋脊或是聚集,“册”本义或是竹简书册或是编排成序。

仑字可能来源于“龠(yue)”,这是一种多孔管乐器,商周交替时期大致演化为如今字形,只是当时比仑字多了“两个口字”,后来多了“三个口字”。由于奏乐非常讲究次序、条理,否则就不着调,因而由此可能演化出了仑字。

按照传统解读,“仑”字本义大致是在某个地方让某些东西有条理、有次序,与“山”也没有什么关系。

不过,学者潘朝晖根据仑字的字形,认为其是房子,上部“亼”代表屋脊,下部不是册字,而是按次序编好的悬空的地板,见下图。

如果是这一种说法,“仑”就可能非常特别,或许表示宗庙。不过,这一结论还有待考证。

通过对“昆与仑”的文字解析,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可能:

其一,昆字本义为“众人在烈日下”,仑字代表次序,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管理众人,即在上古时帝王管理众人,由此引申为帝王之都。

其二,昆字本义为“众人在烈日下”,仑字代表宗庙,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上古众人在宗庙参加祭祀活动。

其三,昆字本义为“圆形滚动”,仑字代表次序,那么昆仑本义恰如清代古人所说“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”。

其四,昆字本义为“圆形滚动”,仑字代表宗庙,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天人(太阳与众人合为昆)宗庙合为一。

可见,从昆仑字义、以及与众多帝王关联的历史来看,昆仑应该是一个神圣的场所,上古帝王所在之处,或者就是指代宗庙。

那么,古人认为的“昆仑”,到底存不存在呢?

《山海经》云:“海内昆仑之虚,在西北,帝之下都。昆仑之虚,方八百里,高万仞。”

所谓“帝之下都”,不是帝王的第二都城,而是与“上天”对应,是帝王在人间的都城。根据山海经说法,“昆仑之虚,方八百里,高万仞”,无比接近“上天”,或者说“昆仑”是离天最近之处。

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个习惯,就是对“天”的崇拜,有着“以祖配天”的原始宗教观念,商代就是相信先王升天成帝,周代君王叫“天子”。考古发现很多上古遗址都有高台,目的就是为了在祭祀时更接近上天。

考虑到山海经中的“昆仑”是春秋战国时的产物,当时文人认为黄帝、颛顼、大禹等与昆仑有关,黄帝之墟就在昆仑山上,而这些上古帝王又不可能都同时活跃在昆仑山,因此“昆仑”不会是真实存在的地方,应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一个接近上天的神圣场所,他们认为黄帝、颛顼、帝尧、帝舜等上古帝王全都在此发号施令,都在此替上天牧民,都在此祭祀上天等等。

至于为何昆仑山普遍被古人认为是在西部,原因或与周朝发迹于西部有关。如果是殷人也信奉“昆仑”,可能昆仑山就是在河南河北一带了。

总而言之,昆仑本义应是上古帝王所在之处,而上古时期由于时代的原因,帝王都城一般都建在高地,所以有“昆仑之丘”的说法,进而被神话为在“方八百里,高万仞”、更能接近上天的地方,最终昆仑所在的地方就变成了“昆仑山”,即先有昆仑、后有昆仑山。

参考资料:《山海经》、甲文编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